打造“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模式
提升服务河南万亿食品产业发展能力
一、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基本情况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是全国食品领域唯一的职业大学,主要为河南食品工业大省万亿食品产业及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食品工业“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食品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特色院校、河南省优质高职院校、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也是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和河南省食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目前,学校在校生9165人。占地963.60亩,建筑面积35.50万平方米。专任教师513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7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82人,“双师型”教师326人。另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146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5亿元,馆藏图书107.18万册。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任务,尤其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紧紧围绕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河南万亿食品产业设置专业,开办了食品加工、食品检测、食品安全、食品机械、食品制冷、食品物流、食品营销、食品电商、营养烹饪、健康管理等专业。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群。先后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双汇商业学院、卫龙产业学院、大匠烘焙学院、中标检测学院、万品烹饪产业学院、国邦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京东电商学院、东软数智产业学院、中比新能源产业学院、预制食品产业学院等10个特色产业学院。
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多数毕业生成为我省食品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仅在双汇集团就业的毕业生达万余人,有力地支撑着河南万亿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近5年完成1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
二、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主要办学成果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中国食品工业“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国家级食品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漯河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工艺实训基地
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
国家级众创空间
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国家“1+X”证书试点单位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2个
省政府首批命名的8个河南省中试基地之一——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
省政府重点建设的河南省十大实验室之一——中原食品实验室
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特色院校
河南省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河南省食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河南省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单位
河南省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河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河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河南省首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团队
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河南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电子商务专业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河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0个)——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食品类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匠烘焙学院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肉制品加工技术
河南省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
省级培训基地(7个)——河南省职业教育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食品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年培训规模1万人以上民办短期培训示范基地、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品牌基地、河南省扶贫开发“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河南省校区合作人才培养项目(2个)——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漯河市临颍产业集聚区人才培养项目、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漯河市淞江产业集聚区人才培养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中心(3个)——果蔬加工与保鲜工程技术中心、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预制食品工程技术中心
河南省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项目
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
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漯河市食品产业孵化器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
牵头成立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
牵头成立漯河中德双成功能食品研究院
牵头成立中科天健(漯河)食品研究院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省级科创服务园区
省级高成长服务业机构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漯河市食品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漯河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长单位
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学院(10个)——双汇商业学院、卫龙产业学院、大匠烘焙学院、中标检测学院、万品烹饪产业学院、国邦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京东电商学院、东软数智产业学院、中比新能源产业学院、预制食品产业学院
近五年市厅级教科研成果获奖89项
近五年教师主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25部
近五年教师发表论文827篇
近五年教师授权专利249项
近五年学生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117项
三、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着力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探索了一条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发展之路。
(一)对接产业链需求,实施“专业共建”
学校紧紧围绕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和河南省食品工业强省建设对技术技能岗位人才的需求,在广泛进行食品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了食品加工、食品检测、食品安全、食品机械、食品包装、食品制冷、食品营销、食品物流、食品电商、营养烹饪等相关专业。同时先后与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郑州三全集团、思念集团等36家食品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实施订单教育,在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包装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等骨干专业校企合作开设冠名订单班,如双汇班、三剑客班、卫龙班、华冠养元班、中大生物班等。
近年来,学校与双汇集团合作共建“双汇商业学院”,与卫龙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卫龙产业学院”,与河南大匠烘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匠烘焙学院”,与河南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标检测学院”,与万品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万品烹饪产业学院”,与河南国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邦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京东电商学院”,与东软科技集团共建了“东软数智产业学院”等10个二级特色学院。近5年定向培养班共开设135个,订单培养学生7967人,占毕业生数的54%,合作稳定的规模以上企业54家。学校成立了由学院、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2023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9.00%,就业现状满意度80.97%,省内就业比例80.02%,高质量就业比例52.43%,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学生近5年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153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
(二)推动“双主体”育人,实施“课程共担”
为了发挥校企双方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学校教师主要讲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主要讲授主干专业课和指导实习实训的方式,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教师还坚持互相听课,共同研讨教学内容,体验实践环节,不仅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而且双方师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实施“教材共编”
学校围绕行业、企业需求,打破学科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主动与企业合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共同编写课程教材。在教材编写中采取“双主编”制和“1:1”制,即一个学校教师主编,一个企业行业专家主编;编写人员一半是学校教师,一半是企业人员。近年来,校企合作共完成了《肉及肉制品生产技术》《乳制品生产技术》《焙烤制品生产技术》等236本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增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有力地推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双向交流,实施“师资共享”
为了顺利完成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任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实施“师资共享”,选派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强化实践技能,提升“双师”素质。近年来,学校所有专业课教师均有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专业课教师“双师”比例达85%以上。同时学校聘请100多名企业行业专家、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有效改善了师资结构,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
(五)构建职场环境,实施“基地共用”
近年来,学校和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成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工程、营养烹饪技术等6个实训中心,确保每个专业都具备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新校区按照“前校后厂”的建设思路,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大匠烘焙工厂、漯河中标检测有限公司、和生食品有限公司、大树食品有限公司、玖宝餐饮有限公司、东方汽车维修公司、京东校园运营中心等7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生产经营场所,这些企业一边生产经营,一边接收对口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同时,学校还依托双汇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等企业建立了123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和随岗就业需要。
通过构建“五共”模式,产教融合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即校企合作由浅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向深层次的“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转变;人才培养由院校“单主体”实施,向校企“双主体”共同完成转变;师资队伍由院校“单向供给”向校企“双向交流”转变;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由院校教师“独立完成”向校企“合作完成”转变;实训场所由学校“独立建设”向校企合作“共建共用”转变。
近年来,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逐步形成了“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办学模式。“产”就是办学跟着产业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围绕漯河市2000亿食品产业集群和河南万亿食品产业,牵头组建了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和河南省食品行指委,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校内校企共建了7个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21条中试生产线、10个标准化生产车间、打造真实生产场景,服务和支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就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专业品牌。设置了食品智能加工、食品检验检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机械装备制造、食品营销电商等食品类专业25个,占专业总数的71%,是全国食品类专业门类较全、且规模最大的一所专门培养食品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与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不可替代性。着力构建了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五共”模式,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省级以上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91项。“研”就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自2017年起,学校协同国内一流食品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共筑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成了功能食品、新型食品、分析检测、营养健康、企业协同创新、食品大数据等6个研发中心。为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2022年2月8日到漯河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漯河市委、市政府在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和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基础上,在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建设河南省食品实验室。2022年8月22日,省政府重点建设的十大实验室之一中原食品实验室获省政府正式批复,9月22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为中原食品实验室揭牌。中原食品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庞国芳专家团队领衔建设,汇聚了食品领域“两院”院士10名,聘任14名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为首席科学家,打造食品科技领域“最强大脑”,推动形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食品创新高地,实现了从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到中原食品实验室的跨越。“转”就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产业,成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建成了21条中试生产线、3个校内成果转化基地和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市场,同时开工建设了河南省食品科创园。获批省政府首批命名的8家全省中试基地之一河南省食品加中试基地,形成“前校后厂”的格局,先后为河南南街村集团、河南优润食品、漯河联泰产品、漯河豫鼎源食品等100多家食品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多项,为当地1000多家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抽检提供检测认证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河南万亿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创”就是服务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学校为满足全校师生及食品产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建设了国家级沙澧众创空间、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河南省大学科技园,重点对食品科技、创意、创新创业等项目进行专业孵化。近年来,服务孵化入驻企业及项目500多个,成功孵化企业及项目百余个,是河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特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教与产业对接引领”到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转变,找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效助推我国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的一条路径,贡献了“漯河食品”智慧。学校创办人詹跃勇主持的《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2021年以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先后到学校调研,对学校“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办学模式助推河南万亿食品产业发展的成效予以充分认可。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优质高职院校、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也是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和河南省食品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获批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200余项。
(数据截止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