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前身为1956年建校的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新增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
经过六十多年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设有学院、部、中心等教学单位20个。入围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1个,一流建设学科2个,提质培育学科7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2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本科招生专业6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11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及以上一流课程4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3门,自治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14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
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名,其中硕、博研究生2600余人,本科生22300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16万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2000年、2009年学校2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50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学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全国共15家高校)。2022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近五年学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励近23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40余项,省级奖励1500余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专利260余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被自治区人社厅、科技厅、财政厅、团委授予“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首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业孵化器”“众创众扶支撑平台”,被包头市人社局、财政局、团市委授予“包头市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器”“包头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7月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成立了内蒙古科技大学英特尔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中心。
学校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560余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10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35枚,省部级体育竞赛金牌230余枚。在全国大学生田径最高级别比赛上,学校连续八年获得全国高校前十名。学生运动员连续六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并获得一金五银一铜,先后代表国家参加三届世界大学生越野锦标赛,三名学生运动员曾参加2004、2008、2016年奥运会。我校原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杨家玉,先后夺得2017年伦敦世锦赛、2018雅加达亚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上,杨家玉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学校2011年当选全国大体协副主席单位,2014年在自治区率先成立内蒙古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基地和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并被自治区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学校男子足球队在自治区举办的七届“主席杯”比赛中荣获6次冠军1次亚军。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方针,始终以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为依据,围绕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学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够全面支持学校总体目标及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全校在职教职工190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230余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4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5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50人,硕士生导师近900人。教师队伍中国家、自治区级人才67人,包头市各类人才139人,其中,拥有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特支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具有“草原英才”工程人选36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0个,鹿城英才59人。
学校拥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6个,内蒙古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4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4个,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内蒙古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7个,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设计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1个,农业部科普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普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培训基地)2个,内蒙古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
学校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五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科研获奖位居内蒙古高校前列。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军工项目(2018-2022年为6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0项,横向项目800余项。作为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1900余篇,获授权专利9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60余项。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研制出的矿渣微晶玻璃管材,被确定为生产该类产品的行业标准,并已实现产业化。学校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累计派出190余个团组、340余人次出国(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或学习培训;先后派出180余名学生赴俄罗斯等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自1984年首位美籍教师到校执教,已有百余名外国专家和教师来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2004年至2014年,实施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的八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学生累计7500余名。1995年4月第一批俄罗斯留学生入学,2010年获得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蒙古国来华留学生资格,累计招收来自美国、韩国和蒙古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百余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贯彻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国防特色教育学校、内蒙古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内蒙古高校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包头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1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