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20年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有静海团泊校区、南开玉泉路校区。团泊校区占地2100余亩,建有天津中药植物园、天津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科技园及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学校拥有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成体系化科研创新平台。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6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9个,国家优势专科7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近1800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5人,教学大师奖获得者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次。现有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级创新团队9个。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行业发展需求,建设中医药为主体,医、理、文、管、工、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拥有中药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进入ESI前1%。学校拥有3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中药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计划”)牵头单位,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1项。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中医药现代化有组织推动科技攻关,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多年来,学校获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省部级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奖项100余项。学校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组建认定为天津市大学科技园。
学校以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为特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组织研究制定全球第一个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CD前)教育标准》,总主编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13部。学校现有全球首家中医孔子课堂——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泰国首家中医孔子学院,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荣获“英国泰唔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
学校秉承“进德修业,继承创新”校训,厚植“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雷厉风行”的天中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天中之为,持续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津中医药大学新篇章!






(数据截至2025年5月)